由于疫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互联网行业士气低迷。
在经济环境形势骤变的情况下,很多公司业绩严重下滑,甚至破产。所以为了开源节流渡过难关,企业开始从内部管理上下手,第一步就是拿员工开刀,除了频频传来的大厂裁员消息外,貌似
“默许或者鼓励加班”
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近日,就有这样一个关于“形式主义加班”的热议话题引得网友们纷纷吐槽。
形式主义加班现象
据媒体报道,有位微软在职员工社交平台上爆料,来自阿里和华为的员工跳槽到微软之后,带来了一股“奋斗”风气,不仅每天比赛谁加班到最晚,还经常在群里艾特他人互发消息,扰得大家不得安宁。
作为崇尚“工作生活平衡”的外企,他们的行为无疑给微软的老员工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麻烦,于是纷纷站出来指责:
不要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加班文化带到外企中来,这种破坏规则,恶性竞争的行为是廉价的,不道德的。
为此这些老员工们还自发地开发了一个功能,可以每晚检测部门内部还有谁在加班并向其提醒并发出警告。
消息曝光后,网友们态度各异。有人觉得这是在践行马云提出的“996福报论”,也有人觉得比赛加班还影响别人,带坏风气。其中有一种声音获得大家广泛赞同,就是:
这种行为拖累了原本健康的职业风气,并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加班,而是形式主义的“找班加”。
如微博上,有一名地方国企人员这样描述:
“如果领导晚上8点走,你要等到他出办公室的一刻,看见的是你在读文件或者敲键盘的画面。如果他问你‘你还不下班啊’,你就说你还有点事要提前做好准备…”
主动加班只为
“博领导一个点头”
的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这种“形式主义加班现象”近些年也一直都处于争议中,去年半月谈杂志更是发表了
《别让“形式主义加班”污染了奋斗精神》
一篇文章,批评了加班文化中
“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
等现象。
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获得领导好感而加班,不管是摆阵势、做样子,还是做无用功。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到头来不过是
“竹篮打水一场空”
。
如果让这样的“假奋斗”形成了风气,对一个公司、单位而言无疑是有巨大危害的,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产生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
延长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意味着也压缩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劳累疲惫,影响个人健康,也会让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要承受因为心虚带来的良心谴责,另一方面又会使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分裂,产生心理矛盾,久而久之便会心生去意。
为此,前不久,阿里宣布取消了强制周报工作,同时还严格表示,杜绝形式大于内容、没有思考价值的PPT,不鼓励低效率的加班。有调查显示,73%的90后都认为无效加班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很抵触。
所以,无论是当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不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形式主义加班”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危害的。
怎么避免形式主义加班,提高工作效率?
加班背后有两个潜台词,一个叫“工作量大”,另一个叫“效率低下”。如果你经常加班,那么你就要反思,自己加班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多到干不完,还是效率低下。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许多加班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种加班几乎都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自己陷入“形式主义加班旋涡”呢?
01、改变观念
首先,要在观念上纠偏,“形式主义加班”盛行,除了阿谀奉承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评价员工的导向和标准出了问题。
根除这一现象,就要更正“不加班等于不上进”、“爱加班才是好员工”、“加班越多越优秀”的偏颇认识,改变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引导员工实事求是做事情,更加注重提升工作效率,形成“以实绩论英雄”的共识和氛围。
02、制定计划
计划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工作过程的中心环节,
“To Do List”就是西方提出的一种制订工作计划的重要方法。为了方便梳理清单内容,按照工作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把工作分成了四类:
一是“重要且紧急”的工作;
二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
三是“不那么重要但紧急” 的工作;
四是“不重要也不紧急” 的工作。
这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四象限工作法”,这个法则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时间意识
鲁迅曾说过: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什么样的时间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生命价值。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对于工作而言,就更要有时间意识。如果你都不重视时间,那么自然谈不上工作效率,也就会被无意义的加班所束缚。
关于管理工作时间,可以使用现今流行的番茄工作法、GTD时间管理法等,提升工作时间效率。
4、劳逸结合
前面我们说过无休止的加班会对员工的身心皆造成不小的影响,因为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超负荷的工作只能降低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埋头工作,适当的放松下,工作间站起来活动15分钟,喝杯水,听听音乐都可以舒缓情绪,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时也要为自己保留弹性时间。
写在最后:
劳动时间的长短建立在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过去,劳动密集型、发展粗放型的产业居多,不多干、不加班可能就没有效益;如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离不开奋斗,但更需要企业聚焦内涵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